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

《孝經》第十九講:廣至德章 第十三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孝經原文:
子曰.君子之教以孝也.非家至而日見之也.教以孝.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.教以悌.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.教以臣.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.詩雲.愷悌君子.民之父母.非至德.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。

在這一章裡,孔夫子將聖人的至德妙義具體地講了出來。孔夫子說:「古時候大德的明君,以孝治天下的方法,不是家家戶戶地去教,而是舉大綱,扼要點,以達到大德敦化的效果。他能夠以身作則,自己孝順父母、尊敬兄長、夫妻和睦、慈愛兒女……人民自然就效法他了

因為一個領導人,像天上的太陽,他一舉手、一投足,都是被人看得清清楚楚的。 所以一個善於領導的人,必定懂得用身教的方法。 於是人人都被他的領導大徳得所感動,效法他。

所以教人孝順父母、盡悌道、忠君盡責,就是敬天下、為人父、為人君、為人兄長的人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,教一個人,可使人人都受惠。每一個人都是身兼五職,都有五種身份的。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處於領導和被領導的地位。
就以一家公司的經理來說吧,他上有上司,下有下屬;在家庭裡,既為人子女,又做人父母,又是人家的兄姐,也是人家的弟妹,不是人家的丈夫就是人家的妻子;四海之內皆朋友。

所以,做領袖的人敬一個人就是敬天下的人。故此,孔夫子引用《詩經‧大雅‧泂酌篇》讚美說:『一個和藹的君子,教人盡忠、盡孝,天下昇平。  這就是聖王以孝治天下的大德敦化。』 所以天下的人,愛之如父母,仰之如日月,敬之如神明……如果不是至德的偉大,又怎能夠使天下的人民,個個都心服口服至此呢?」

這一章書,啟發我們瞭解到:仁者無敵,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。 再反觀一下,以力服人的效果又如何呢?

以下有一則在《禮記·檀弓下》中的古文故事:
話說有一天,孔夫子帶著他的弟子經過泰山旁邊,看到一個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很淒涼。夫子聽到她有重重的憂慮,就叫弟子子路去問這位婦人:「夫人您為何哭得這般淒涼?您的哭聲中似有重重的憂慮。」
「是啊!」婦人回說:「我的家公之前被老虎吃掉了,沒多久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,現在連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掉了……」
「那您為什麼不離開這裡呢?這裡深山野嶺是有老虎的呀 !為什麼你還留在這裡不走呢?」
「老虎雖然可怕,但是茍政更可怕。這裡沒有茍政呀!」
孔夫子聽到後就非常感慨,他就對弟子說:「苛政猛於虎。」

由以上的故事,就明顯看出仁政和茍政的分別。一種是得到民財,一種是得到民心。兩者比較之下, 孰利孰害一想就知道了。

在國如是,在家又如何呢?一個家庭,想要得到幸福,必須要互相尊重、互相信任、上下齊心。但是我們發現很多家庭雖然只有六個人,但是就像有六個國家一樣。 經常爭戰、吵鬧、吵架……為什麼呢?夫婦不和,父子兄弟完全沒有親情。究其原因就是不互相尊重,不信任對方,一切只講錢,只從利益出發,親情如冰。真是人間的悲劇!又怎能夠享受到人間的溫暖呢?

講到這裡,我想起了一個故事:
有位老伯,太太去世後,辛辛苦苦地養大了三個兒子。父親因為長時間在外工作賺錢,父子之間很少談話。 三個兒子結婚之後,也全都搬出去住了,一年都見不到一次。有病沒有人理,生死無人知。老伯唯有自怨自艾。

他的一個姓的朋友於是就教他了一個方法……
於是,他就分頭通知三個兒子說:「近日我的精神很差,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。但是我有一筆錢放在銀行那裡,怕死了之後沒有人知道。你們哪個比較孝順我,我就將遺產交給他。」 三個兒子和媳婦聽了之後,就完全變了樣,開始殷勤服侍老伯。請飲茶、陪吃飯、洗衣、煮飯、爸爸前、爸爸後、老爺前、老爺後……
過了一段時間,老伯真的快要死了。 就叫兒子媳婦來到床邊,吩咐說:「我的保險箱鑰匙放在叔叔那裡。你們將我風光大葬之後,就把錢拿出來分了。」 講完之後,就去世了。
幾兄弟果然聽話,把父親風光大葬之後,就找叔叔拿鑰匙。怎知打開保險箱一看,裡面什麼都沒有,只有一封遺書、一頓痛責。老伯在遺書中指出: 「皆因你們兄弟不孝、不尊重我,唯有出此下策,希望你們兄弟改過自新,不要讓孫子們學你們一樣,我就死得瞑目了!」
兄弟們當場面面相覷,當時的心情如何,只有他們才知道了。       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