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

第十一講:《孝經》孝治章 第八

主講:佘潔芳女士

孝經原文:
子曰.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.不敢遺小國之臣.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.故得萬國之懽心.以事其先王.治國者.不敢侮於鰥寡.而況於士民乎.故得百姓之懽心.以事其先君.治家者.不敢失於臣妾.而況於妻子乎.故得人之懽心.以事其親.夫然.故生則親安之.祭則鬼享之.是以天下和平.災害不生.禍亂不作.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.詩.有覺德行.四國順之。

这一是分析孔夫子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道理。 孔夫子說:從前有道的明君,他的每個政令全都是依照天地之心,人之性情,潛移默化而行的。 他之所以能用孝道治國平天下,皆因他推行愛親,對父母的一點愛敬之心。 他待人接物誠懇有禮,不但對有功於國家的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爵的大國諸侯,就算是一個小國的官員,他也待之以禮,不敢怠慢。

因此,在明王大德的感召之下,萬國歡心,歸服王室,天下得以鞏固。諸侯為表示對天子的尊敬和真誠,每逢明王拜祭天地,行宗廟大禮的時候,都一起來幫助拜祭天地,顯出先王的大孝。

諸侯受到明王身教的感召,也效法明王以孝治國,以誠敬待下。他知道人民是國家的根本。故此, 對每一個人都不敢輕慢,不但對鰥寡孤獨的窮人照顧周全,體恤備至。更對以大工、大農、大商立國的人民及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國家棟樑敬禮有加,愛護備至。在諸侯的真誠感召之下,得到百姓的歡心,真誠的擁戴。

大家為了表達對領導自己的國君的尊敬和真誠,每逢春秋二季, 都一起幫助諸侯行拜祭先君的大禮,助成國君的大孝。

至於卿大夫,受到明王大德感召,也效法明王以孝治家。 卿大夫知道,受到國家的俸祿,就要忠於王廷之事,責任非輕。於是也不敢輕率,處處謙卑以禮待人。
首先從家庭做起,即使是對待男僕女婢,都不敢以貴淩人,愛護他們猶如自己的家人。而妻子是家中的棟樑、終生的伴侶、祖宗的血脈,當然更是愛敬有加。

卿大夫的真誠感召,得到一家上下人的歡心。 為了要表達對卿大夫的敬愛,大家都盡心盡力服侍卿大夫的父母,以完成卿大夫的孝行。

在人人的互愛互助、真誠感應之下,孝德就昌明了。作為天下父母的人,生時可以安享孝子賢媳天倫之樂;壽終時也會含笑離開世間,含笑九泉;做鬼也會暗佑子孫。在春秋祭祀的時候,他的精神也會來享受子孫的祭祀。在普天之下,人神一片歡樂愉快之中,達到天下和平, 水災、風災、山崩海嘯等的災害不會發生;刀兵、戰亂、盜賊、強姦……等等的禍亂也不會出現,這就是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效果。

由此可知孝是天、地、人三曹之中最重要的事,它的感應之效是不可思議的。因為天、地、人是息息相通的,跟我們人類的身體一樣,頭和腳雖然相隔得很遠,但是血脈相通,知覺相感,痛癢相關。 正如肚子餓時,全身都不舒服;肚子疼時,更會牽連至頭暈腳軟。

故此,人居天地之中,靈性、呼吸和肉體無時無地的都會同天地合而為一。 因此人的善惡,可以影響天地。如果人不忠、不孝,刀兵戰火、盜賊就會出現。因為人類失去正氣,天氣就會反常,地運就會變遷,天災、人禍、怪異的事情就會一起出現。

我記得從前在香港的時候,剛剛遇到中日戰爭,香港也發生戰事。 我當時才剛剛十四歲。當時最難抵受的是肚子餓,沒有糧食,到處饑荒。大樹枯死,海裡的魚、蝦、蟹也不知道跑哪裡去了,魚、蟹一隻都抓不到,山窮水盡,只能吃草根。當時聽老人家說,鄉下時常有瘟疫,短時間內就病死大批的人和動物。
原因是什麼呢?其實就是感應。

天地是人的父母,天地的大德就是生,天地萬物都是從大德中創生出來的。但是,為什麼打仗的時候連樹根都沒得吃呢?原來那是人的感召。 刀、兵、戰火、不忠、不孝是人的戾氣。 正如要得到父母的疼愛,就要孝順父母;要得到上天的保佑,就要忠、孝。 每個人都能做到忠孝的話,世界就和平啦!

孔夫子諄諄告誡,循循善誘,引用詩經說明:「有覺德行.四國順之明王的智慧如神,他一個人的純孝,推行到天下,人人都能夠孝親, 使四海之內都能夠達到上下和睦、風調雨順、物阜民安。這就是天子的大孝。他不但孝親還孝天。

這,就是明王以孝治天下的偉大之處。    

如無法觀看下列視頻, 請按此連結: 《孝經》第十一講:孝治章 第八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